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易经学院

易经学院

国学名著之思想与哲学类

加入时间: 2022-11-21 14:07:58 点击:510次

国学名著之思想与哲学类  

孔子语录《论语》  
思孟学派的《孟子》  
儒家经典《大学》  
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  
富有哲学思想的《周易》  
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经》  
《荀子》  
道家经典著作《老子》  
表现庄周哲学思想的《庄子》  
墨家学派著作总集《墨子》  
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法家另一经典著作《商君书》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  
杂采各家的《管子》  
名辩思想代表作《公孙龙子》  
杂家著作《吕氏春秋》  
集采先秦诸子的《淮南子》  
“贵虚”的《列子》  
西汉政论名著《贾谊新书》  
强调天人合一的《春秋繁露》  
古代会议文献《盐铁论》  
批评伪书俗文的《论衡》  
儒道合流的《抱朴子》  
古代无神论杰作《神灭论》  
古代家训类著作之祖《颜氏家训》  
理学名著《二程全书》  
理学集大成的《朱子大全·朱子语类》  
理学言论类编《近思录》  
心学代表作《象山集》  
政论代表作《龙川文集》  
永嘉学派代表作《水心文集》  
心学语录的《传习录》  
集心学大成的《阳明全书》  
《王心斋先生遗集》  
纵横恢诡的《胡子衡齐》  
第一个贬孔子的人写的《焚书·续焚书》  
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  
主张法治的《明夷待访录》  
反对程朱“天理”的《思问录》  
阐发张载学说的《张子正蒙注》  
论证行知的《读四书大全说》  
抨击理学的《四存编》  
《孟子字义疏证》  
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仁学》  
康有为鼓吹变法的《大同书》  
专著《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古代年谱名著《朱子年谱》  
清代学术史名著《汉学师承记》  
评价理学的《宋学渊源记》  
清代经学著作《经学历史》  
阐微举要的《经学通论》  
佛教禅宗经书《六祖坛经》  
禅家南宗经典《金刚经》  
哲理深刻的《华严经》  
研究华严宗的《华严原人论》  
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  
阐扬中观学说的《中论》  
起名专家风水大师田野:教育台东方名家主讲教授 清华EMBA硕士研究生 首位在电视上讲起名策划的权威专家黑龙江七台等多家电台已播 哈尔滨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黑龙江交通广播专访嘉宾 周易企业管理讲师 房地产周报顾问 曾为八府香鸭 马迭尔会馆起名策划 起名 改名 命名 风水策划http://www.qiming123.com 电话0451-84528567
哈尔滨儿童摄影胎毛笔制作电话15804508982 http://user.qzone.qq.com/849973212田野品牌起名网http://www.qiming99.com   中华起名风水网http://www.qiming123.com   中华周易联合会http://www.zhzylhh.com    免费起名网http://www.tsyw.cn 
 
 
  本大类共收名著59种(包括两种互见条目的名著)。可分为几个小类:
  1.几部儒家经典类的思想哲学著作。可供了解在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渊源和精髓。
  2.早期的诸子书。主要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经典著作。这些书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思想界百家争鸣盛况的几个主要侧面。
  3.中后期的各家论著。包括历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及各时期所达到的高度。
  4.学术思想史著作。可供了解各主要学术思想流派的发生发展及传承情况。
  5.佛教经典著作。反映了佛教的传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影响。
  阅读本大类的名著,可以较系统地了解到古代各主要思想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思想方法论,从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统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特征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孔子语录《论语》
  孔子等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代有《古论语》(二十一篇)、《齐论语》(二十二篇)、《鲁论语》(二十篇)三种,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萇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曾任鲁国司寇。并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者七十余人。《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全书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和品德修养等。其中在天道观上,笃信天命论,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怀疑鬼神,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天看成是不语的自然。反对鬼神迷信,注重人事的努力。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用“正名”的方法恢复周礼的等级尊卑制度,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行要合等级名分。同时提出要“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等,反对封建的宗法血缘统治。在教育上,认为人是“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的。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学习方法。通过“多闻”、“多见”的渠道,开扩知识面,以“学”“思”并用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全书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精练,常常通过对话写出人物的声容笑貌和性格,同时书中一些格言式的哲理名句,含意深刻,富有文学意味。注释者极多,历来国内外多达三千余种,为群经诸子之冠。著名的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有新印本)、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思孟学派的《孟子》
  孟子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仅存“内书”七篇。另有“外书”四篇,已佚。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门人。曾为宣传儒家学说,历游齐、宋、薛、邹,鲁、滕、魏诸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孟子》一书,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仁政”,强调“省形薄敛”,恢复井田制,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社会。主张“民贵君轻”、“保民而王”,反对不义战争,同时又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天下之通义”。认识论上,主张人性本善,先天具有“良知”、‘良能”,提倡“尽心知性”、“求其放心”和“养我浩然之气”,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强谢人的主观精神,在儒冢哲学中形成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儒学分化过程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对后代特别是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其文章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常以比喻和寓言说明道理,引人入胜,逻辑严密,对后代散文发展影响深远。注释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见本书专条介绍)等。近人杨伯峻所撰《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版)后附《孟子辞典》,尤为流行。
  推荐者:粱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儒家经典《大学》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曾子所作。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著称。全书从内容上包括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而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之根本,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仁政”思想,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获得民心,指出“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又提出“生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生财之道。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子、子思传到孟子这一儒家道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其成员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并且成为后来士人应举的必读书。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刊朱熹《四书集注》本。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蔡尚思(I)、屈万里
 
  ◎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战国时子思作。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是他的著作。《中庸》一书阐述了“中庸”之道,作为君子的最高道德规范,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对知和行的关系,提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知之一也”;又提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成功一也”。同时,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所宣传的“至诚如神”。这种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宋代唯心主义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南宋朱熹将该书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士人应举的必读本。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刊朱熹《四书集注》本。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蔡尚思(I)、屈万里
 
  ◎富有哲学思想的《周易》
  亦称《易经》,简称《易》。古代占筮用书,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周人所作(一说“周”是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或称《易经》,或称《周易古经》,包括由乾、坤、震、离、巽、兑、坎、艮等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卦名,次卦辞;每卦有六爻,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辞为名卦内容的主要方面。传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爻辞。成书可能在西周以前。卦辞和爻辞大多为古人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性说明,用来占卜,指告人事吉凶。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
  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书中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注本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注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朱熹《周易本义》,今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中华书局1991年新出有周振甫《周易译注》一种。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蔡尚思(I)、屈万里
 
  ◎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经》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十八章。作者众说不一,当为孔门后学所著。《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书中主要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阐述孝顺为道德之本的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产生较大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有唐玄宗注、宋邢昺疏之《十三经注疏≥本,清皮锡瑞《孝经郑(玄)注疏》。另有清丁晏所撰《孝经征文》,录两汉以前群书征引《孝经》者,并广搜古注,各附于原文之后,亦可参考。
  推荐普:胡适(I)、屈万里
  与思孟学派对立的儒家经典
 
  ◎《荀子》
  亦名《孙卿子》。荀子撰。共三十四篇。其中《君子》等七篇,近代多疑为荀子弟子或后学所作。荀子(约前313-前230)是战国末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名况,号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曾游于齐国,三为稷下学宫祭洒。后至楚,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废居兰陵,著书终生。《荀子》一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各方面的思想学说。作者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对各派学说都有所继承和评论。其学术源于儒学,但也吸收了道家和墨家的一些思想精华。在儒家中则推崇孔子,而反对思孟学派的主张。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调尚贤使能,反对世官世禄。哲学上,继承宋尹学派“精气”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反对鬼神迷信,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规律,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认识论上,主张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在人性论
  上,反对孟子“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和刑罚禁止,使人向善。在名实关系上,肯定“实”为第一性,“名”则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主张正名说,反对诡辩学说,强调名实必须相符,丰富了古代逻辑学理论。其文气势雄厚,长于论辩,分析透辟,论断精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注释最早有唐杨倞《荀子注》。清代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最佳,有中华书局新印《诸子集成》本。今人梁启雄有《荀子简释》,有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道家经典著作《老子》
  老子撰。亦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先秦诸子散文之一。分上下篇,八十—章,五千字,故称《老子五千文》。老子,是春秋末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商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问礼于他。后见周朝衰微,遂隐退。《老子》一书,基本记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该书分为《道经》、《德经》两大部分,着重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万物皆由“道”产生,“道”为世界本源。同时,无所不在的“道”,在不断地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切矛盾的双方,如美与丑,高与下,损与益,刚与柔,祸与福,荣与辱等等,都是互相依存的,互为条件,而且可以向反面转化。具有明显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色彩。在政治上,作者追求“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主张统治阶级“无为而治”。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种思想后来演化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政治主张。其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注释者极多,汉代以后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甚为罕见。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国魏《老子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影响较大。近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新译》及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等。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以《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为现在发现之最古抄本。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表现庄周哲学思想的《庄子》
  亦称《南华真经》、《南华经》。庄子撰。道家经典著作。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任漆园吏。与惠施友善。相传楚威王曾许以为相,然辞不就,“终身不仕”。《庄子》一书,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主张。其哲学思想,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学说,尤其强调“道”的自然无为。表现在政治上,则主张绝对的无为而治;表现在处世态度上,则向往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作者对现实取悲观态度,提出“齐物论”,要人们忘记现实的一切差别。主张对大小、美恶、
  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等等都不作计较,追求放任旷达,逍遥自得的人生境界。在认识论上,则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但又否定事物的稳定性,陷入到相对主义。其思想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的玄学、佛学、理学都曾深受其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想象丰富,仪态万方,善于融合神话和寓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价值。其名篇《齐物论》、《逍遥游》等,都是其代表作。历代注本甚多。主要有晋郭象《庄子注》,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有新印《诸子集成》本),王先谦《庄子集解》及今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墨家学派著作总集《墨子》
  墨子撰。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十五卷。作者墨子(约前468-前376)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曾为宋昭公大夫。《墨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墨子言行,为研究墨子思想主要史料。作者在政治上主张“尚贤使能”,反对世袭政治;反对不义战争(非攻)。强调“节用”、“节葬”、“非乐”。同时又提出“天志”、“明鬼”,相信上帝鬼神。认识论上,认为知识来源于客观实践,并提出以历史根据、百姓亲身经验与实际应用效果等“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下层成员的思想倾向和社会要求。另外,书中所涉还包括军事、经济、伦理、逻辑、数学、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对研究先秦逻辑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其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语言质朴,说服力强,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树一帜,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注释有清代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有新印本),近人高亨《墨经校诠》、谭戒甫《墨辩发微》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韩非撰。原称《韩子》,唐以后为与韩愈(也称“韩子”)区别,改称《韩非子》。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二十卷,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作品,也收入部分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作者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旅公子。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多次上书韩王劝其变法图强,未被采纳。其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极为赞赏。后出使秦国,遭谗自杀于狱中。《韩非子》一书,主要阐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在政治上,作者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思想为一体,又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提倡奖励耕战,厉行赏罚,谋求富国强兵。从而将法治理论系统化,奠定了秦王朝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在哲学上,则批判改造了老子“道”的学说,认为“道”是自然界本身及其运动总规律,肯定了“道”的物质性。认识论上,主张运用“参验”方法,循名责实,审定言辞是非。在社会历史方面,认为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统治者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变法措施。其文锋芒锐利,说理透辟,分析毫芒,切中要害。书中还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注释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近人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有1960年排印本),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新印本)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法家另一经典著作《商君书》
  又称《商子》。商鞅撰。法家经典著作。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五卷。作者商鞅(前390-前338)是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故亦称卫鞅;因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功,封于商,故名商鞅。初在魏,后入秦向孝公宣传法家主张,被任为左庶长,在秦两次实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今本《商君书》题二十六篇,其中第十六篇《刑约》有目无文,第二十一篇无目无文,故实存二十四篇。书中主要记述商鞅的政治、经济主张,哲学思想及社会历史观点等,也载有一些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以及变法的事实。作者在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权,建立君主专制国家。主张以法治国,认为统一法令“为治之本也”,并以“壹刑”、“农战”等政策为其法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哲学上强调在“适于时”、“恃其势”、“恃其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历史观上。则认为历史是按上世、中世、下世演变发展的,所以“世事变而行道异”。其思想对战国末与秦代影响深远。注本有近人朱师辙《商君书解诂》、高亨《商君书注释》(中华书局有新印本)等。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
  孙子撰。亦称《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十二篇,图九卷。唐杜牧认为原书“数十万言”,经曹操删削而成。东汉高诱谓只“五千言”。《史记正义》引《七录》称有三卷,除上卷十三篇外,另有中、下二卷。今本十三篇,共七千二百余字。[吴]孙子,是春秋末期兵家。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陈国公子完后裔。后入吴,故与齐孙子孙膑相对,称吴孙子。曾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子》一书,是吴阖闾三年(前512)孙子面见吴王时所献兵书。全书包括计、作战、谋攻、势、形、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书中总结了春秋末期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中许多基本规律。认为“天”不是主宰宇宙的人格神,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条件,反对在战争中搞求神问卜等迷信活动,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是否能够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战略、战术有全面的了解,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另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皆是其哲学思想在军事方面的具体体现,而成为两千多年军事家指挥作战的守则。不但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且具有很高的哲学思想价值,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李世民则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时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注释者甚多,其中以曹操《孙子注》为最早,另有杜佑、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十家注。近有中华书局1977年所出《孙子兵法新注》。另有文物出版社1976年所出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亦可参考。唐代传入日本。现有日、法、英、德、俄、捷、越等多种外文译本。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杂采各家的《管子》
  《汉书·艺文志》定为道家著作。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管子》一书,大致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等八类。全书内容庞杂,虽被列为道家,实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其中如《心术》、《白心》、《内业》、《水地》等,属道家思想;《度地》、《地员》等,属农家思想;《明法》、《任法》、《君臣》等,属法家思想;《四时》、《幼官》等,属阴阳家思想。而此书在政治上,认为社会的兴衰与否,主要取决于民心的顺逆;在法制上,认为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是建立礼节、法制的前题;在哲学上,保存了一部分道家关于“气”的学说;在经济上,论述了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方面的问题;在农业上,则记述了水利、土壤诸方面的知识。总之,此书思想之庞杂,所涉及事物之繁多,涉及范围之广泛均是先秦诸子中所少有的。注释有唐代房玄龄注本、清代戴望《管子校正》、近人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等的《管子集校》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
 
  ◎名辩思想代表作《公孙龙子》
  哲学著作。公孙龙撰。一卷。作者公孙龙(约前320-约前250)是战国时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人。曾为平原君门客。事迹散见《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淫辞·应言》等篇。《公孙龙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原著录十四篇,至宋时八篇已亡,今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六篇,约一千九百余字。其中首篇《迹府》为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的传记。《指物论》论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固定性,强调立不得自相矛盾律。《坚白论》强调坚、白同不分离,可以独立自藏;《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白马非白,看到了白马是由白与马两个概念组成,指出了一般概念与特殊概念的差异。此书对我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是研究作者名辩思想的重要材料。但其中多用诡辩,实不足取。通行本有宋代谢希深注本,原作三卷,后皆作一卷。近人谭戒甫《公孙龙子发微》,有科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庞朴《公孙龙子译注》,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蔡尚思(I)
 
  ◎杂家著作《吕氏春秋》
  一作《吕览》。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凡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计一百六十篇。书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吕氏,即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原为商贾,后助秦公子子楚即位为庄襄王,被任秦国之相,封文信侯。《吕氏春秋》一书是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写成。因以月纪为首,故以“春秋”名书。其中《大乐》、《适音》诸篇,反映儒家思想;《贵生》,《审分》诸篇,反映道家思想;《当染》、《高义》诸篇,反映墨家思想;《振乱》、《禁塞》、《决胜》、《爱土》诸篇,反映农家思想;《月令》篇反映阴阳家思想;《劝学》、《遵师》诸篇,反映教育思想。内容庞杂,故从汉代起就被列为杂家。其思想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为主,对法家、墨家则有取舍和批判,并吸取了阴阳的思想形式。作者要求建立统一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以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认为“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二则乱”。(《执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另外书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保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古代史料。此书系统性强,纲举目张,富有独创性,文章往往以议论发端,再举例证,摆事实,引比喻来说明,首尾一贯,逻辑性强,文章沉博艳丽,语言生动简练,富于形象。注本早期有东汉高诱注。近人蒋维齐等合撰《吕氏春秋汇校》,中华书局1937年排印本;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文字古籍刊行社1955年排印本;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屈万里
 
  ◎集采先秦诸子的《淮南子》
  刘安等撰。亦称《淮南鸿烈》。杂家著作。现仅存《内篇》二十一篇。原有《外篇》三十三篇,已佚。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刘安(前179-前122)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离骚传》。有集,已佚。《淮南子》一书,是作者杂采先秦诸子之说著成。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其学以阴阳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论立说,杂糅儒、法、刑、名。所集思想资料较为庞杂,但亦经一定的加工改造,足以反映作者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政治思想。作者注意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以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相对抗。其中如《天文训》、《原道训》论述宇宙形成、世界本体;《氾论训》论述社会历史演变;《精神训》阐述精神起源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并提出了“道”、“气”等著名哲学学说。在文学上,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且文笔宏丽,气魄过人,堪称佳品。有《四部备要》本及《诸子集成》本。注释有东汉高诱注本及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杨树达著《淮南子证闻》。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汪辟疆
 
  ◎“贵虚”的《列子》
  又名《冲虚真经》或《冲虚至德真经》。道家经典著作。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一百三十四则,文章体裁和先秦诸子之作不尽相同,近代学者疑为晋人伪托。原作者相传为战国人列御寇。列御寇(约前450-前375),又称圄寇、圉寇,郑国人。生平事迹无考。其学说散见于《庄子》、《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今本《列子》思想内容十分庞杂。全书贯穿“贵虚”思想,宣扬生异死同,性交逸;反对身交苦,守名累实。讲求人生享乐,要“肆情于色”,“恣口之饮”;承认天命,主张安命乐天,自我陶醉。其观点融通神仙、佛道之说,契合于魏晋时期的思想状况和颓废风尚。然而,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神活传说和寓言故事,著名者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则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其文“气伟采奇”(刘勰语)、“高劲宏妙”(宋濂语),在文学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注释主要有晋张湛《列子注》,今人杨伯峻《列子集注》(中华书局有新印本)及严北溟《列子译注》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
 
  ◎西汉政论名著《贾谊新书》
  贾谊撰。又称《新书》。政论著作。十卷,《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八篇,今本佚三篇。作者贾谊(前200-前168)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官至太中大夫。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佚,今人辑为《贾谊集》。《贾谊新书》一书,分为事势、连语、杂事三部分。其中事势是政论文字,连语大体是说理和讲学文字,杂事是杂记。作者在哲学上继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道”多所阐发,并把“道”具体运用于治国。否认人格神和造物主,承认万物由天地、阴阳二气自然产生,周流不息,变化无穷。在社会伦理方面,运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品质,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调改变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其中著名的《过秦论》一篇,总结秦亡国教训,尤为深刻。其他诸篇则针对时弊,提出了削藩强边,加强中央集权,重本抑末,注重礼仪等等措施,是研究当时政论、经济和思想状况的宝贵资料。有清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集众本合校,最为称善。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本和《四部备要》本等。
  推荐者:胡适(I)
 
  ◎强调天人合一的《春秋繁露》
  董仲舒撰。哲学著作。共十七卷,八十二篇(亡佚三篇)。作者董仲舒(前179-前104)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除此书外,还有《董子文集》等著作。《春秋繁露》一书,是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发挥《春秋公羊》的“春秋大一统”之旨。在宇宙观上,把“天”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建立“天人感应”论。又提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确立“君权神授”论。在思想方法上,强调统一,认为矛盾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故而“天不变,道亦不变”。在认识论上,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在人性论上,根据神学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历史观上,提出了“三流”、“三正”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将儒家哲学神学化,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制度服务。有《四部备要》本,1975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注释有清代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
 
  ◎古代会议文献《盐铁论》
  桓宽编著。十卷,凡六十篇。桓宽是西汉学者。字次公,汝南郡(今河南上蔡县)人。宣帝时任为郎,官庐江太守丞。治公羊春秋,学识渊博,善于文章。《盐铁论》一书,是其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会议召集各地推举的贤良、文学六十多人。从反对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开始,对政府的政策进行了全面批评,并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复辩论。此书第一篇《本议》到第四十一篇《取下》,是会议正式的辩论记录。第四十二篇《击之》到第五十九篇《大论》是会后有关的议论,最后一篇《杂论》是桓宽的论述,可看作是全书的后序。此书各篇分立标题,但内容仍互相连贯。书中所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尤其记述了双方的论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矛盾、思想斗争和桑弘羊的思想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较通行的版本有《四部丛刊》和《诸子集成》本等。另,今人有杨树达的《盐铁论要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等。
  推荐者:梁启超(I)
 
  ◎批评伪书俗文的《论衡》
  王充撰。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共二十多万字。作者王充(27-约97)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论衡》一书,是其积毕生精力,历时三十多年而撰。其“论衡”之“衡”字,乃指天平;“论衡”即意谓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其《自纪篇》云:“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说明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以事实为根据,批评当时的“伪书俗文”。作者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论。在认识论上,反对当时盛行的“圣人生而知之”说,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与恶,将人性分上、中、下三等,自有命定论。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就停止。批判了谶纬迷信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汉高于周”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等诸家,以及汉代儒生、道教等都有批判。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学必须讲求社会实效,认为所作文学都应补于教化。另外,书中还涉及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颇有价值。此书以宣传唯物论及无神论思想和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而闻名。书成后,曾一度被视为异端邪说,而被长期埋没。通行本为明通津草堂本,《四部丛刊》本即以此本为据。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印本。注释有近人黄晖《论衡校释》(商务印书馆)及刘盼遂《论衡集解》(中华书局)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
 
  ◎儒道合流的《抱朴子》
  葛洪撰。杂家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作者葛洪(约283-343)是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任咨议参军。晚年辞官谢客,于罗浮山精研炼丹,追求神仙之术。著作共二百余种,除此书外,还有《神仙传》、《金匮药方》等。《抱朴子》一书内容庞杂。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包罗了比较系统的道教理论与方术,并保存了不少化学、医药、天文等方面的科技史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外篇则多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了作者
  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张。其说以道为本,以儒为末,故有“内道外儒’之特色。有《道藏举要》本、中华书局1958年重印《诸子集成》本。近人王明曾撰有《抱朴子内篇校释》,校勘精审,诠解详尽,可供参考。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
  回目录、国学名著200种2
  
  ◎古代无神论杰作《神灭论》
  范缜撰。范缜(约450-510)是南朝齐、梁间思想家。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人。少孤贫,尝学于名儒刘王献,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曾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神灭论》一文,主旨在于宣传无神论,反对佛教迷信。其内容主要论述形神关系,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神互相结合而不能分离。认为精神是人类形体的属性,死亡是生命的质变,精神现象依赖于器官,不同器官产生不同精神现象,人死后灵魂随之消灭。反对佛教的因果论,打击了“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灵魂不灭论”。在形神关系上,超出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达到的水平。这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萧子良曾召集僧人进行驳难,又派王融劝诱,都遭其拒绝。后梁武帝多次发动僧侣围攻,并令王公贵族著文反驳,也未妥协。此文收入《梁书·范缜传》和梁僧祐所编《弘明集》。
  推荐者:蔡尚思(I)
 
  ◎古代家训类著作之祖《颜氏家训》
  颜之推撰。共二十篇,凡七卷。书成于隋开皇九年(589)以后。作者颜之推(531-590以后)是北齐文学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曾游仕于梁、北齐和周等朝。《颜氏家训》一书,主要为述治家之法、处世之道、辨正时俗之谬、训诫家族子孙的杂论集编。其思想以儒家为主旨,兼及佛道。书中多知人论事的世故之淡,对南北风俗、士人好尚、佛语玄谈、鲜卑语传播、俗文字盛兴、治学作文方法、音韵字训、典故考证、文艺品第等颇有所述,多可取资;记齐梁事甚多,若干人物及世风记载,足以参证补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风俗史和诸文化史的有用史料。其文质朴典正,一反齐梁文坛轻靡艳丽之风,为唐代散文的改革开辟了先河。注释主要有清赵曦明注、卢文弨补注、钱大昕注补正。近人严士海有《严氏家训注》。今人王利器有《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推荐者:汪辟疆
 
  ◎理学名著《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撰。哲学著作。凡六十五卷,包括《二程遗书》二十五卷,附录(行状)一卷,《外书》十二卷,《明道先生文集》五卷,《伊川先生文集》八卷,《伊川易传》四卷,《经说》八卷,《粹言》二卷。作者程颢(1032-1085)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曾任鄠县、上元县主簿。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弟程颐合称“二程”,均以周敦颐为师,为张载表侄,同为理学主要创始人。二人学说后为朱熹继承并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其弟程颐(1033-1107)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因居临伊川,世称伊川先生。十八岁时上书仁宗劝以“王道为心”。后由司马光等推荐任勤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讲学达三十余年。《二程全书》一书,乃二程著作的合集。包括程颢的主要著作《汉仁篇》、《定性书》及程颐的主要著作《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全面地反映了兄弟二人理学思想。二人在宇宙观上,提出以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及哲学的最高范畴,理既是自然界最高原则,也是社会最高原则,认为理既能生万物,又能统辖万物。理在气先,理是第一性的,气可以消灭。在认识论上,提倡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即穷究物理,但不是明物之理,而是明心之理。反对闻见之知,轻视感性知识,注重内心道德修养。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性即是理。提出天理与人欲对立,生性与气禀对立。有《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二程集》等。
  推荐者:胡适(I)
 
  ◎理学集大成的《朱子大全·朱子语类》
  朱熹撰。哲学著作。《朱文大全》原称《朱子文集》、《晦庵文集》或《朱文公文集》,一百卷,另有续集五卷,别集七卷,由朱熹子朱在编次;《朱子语类》又称《朱子语录》,凡一百三十八卷,初由朱熹门人记录,后经门人黄士毅搜集整理,按类编排成书。作者朱熹(1130-1200)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又主讲紫阳书院,故别称考亭、紫阳。卒谥文,世称朱文公。微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延平龙溪。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学术上全面继承了程颢、程颐的学说,并加以发展,创立了“闽学”,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传到日本,在德川时代颇为流行。著述极多,除此二书外,还撰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编有《通鉴纲目》、《近思录》(见本书专条介绍)等。《朱子大全》一书,内容包括论著、书札、奏章、诗歌等;《朱子语类》则是朱熹讲学语录集。分理气、鬼神、性理等二十六门。前六卷主要讨论哲学问题,以下各卷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二书全面地涉及到朱熹的各种学术见解,如对于“理”的问题,作者继承了二程的学说,并吸收了张载关于“气”的论述,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以理为本,理在气先”。再如提出“格物致知”说、“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强调“天理”、“人欲”对立等等,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朱子大全》(《朱文公集》、《晦庵文集》)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朱子语类》(《朱子语录》)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印本等。另有清人李光地奉康熙帝之命,从《朱子大全》及《朱子语类》中进行选辑,成《朱子全书》六十六卷,以类编排,分十九门。书成后曾以“御纂”名义颁行全国,亦可参考。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理学言论类编《近思录》
  朱熹、吕祖谦同辑。哲学著作。共十四卷。编辑者朱熹,见本书“朱子大全”条介绍;吕祖谦,见本书“宋文鉴”条介绍。《近思录》一书,是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言论加以摘录,并分类编集而成,全书共得六百二十二条,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十四门。清人江永著《近思录集解》,将朱熹的有关言论也逐条注于书中,使此书成为一部概括反映宋代程朱学派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一向为学界所重视。另有清人张伯行仿其体例,摘朱熹言论,辑有《续近思录》十四卷,共六百三十九条,也可参阅。有请同治江苏书局刻本及嘉庆刻本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蔡尚思(I)
 
  ◎心学代表作《象山集》
  又名《象山先生集》。陆九渊撰。哲学著作。三十六卷,内容分书、表奏、记、序赠、杂著、诗、祭文、墓志文、程试之文,末附行状、谥状、语录。陆九渊子陆持之编次。作者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心学”创始人。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故世称象山先生。乾隆进士,曾为荆门地方官。《象山集》一书,主要阐述了作者独特的哲学思想。其中语录二卷,是与弟子之问答,集中讨论了“心即理也”的心学理论,和论学诸篇互有发明,颇为重要。作者在哲学上,认为“理”是宇宙本体,但又认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断言天理、人物、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认识论上,则反对研究客观事物,认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主张自我修养,强调自我完善。作者在“太极”、“无极”、“格物致知”等问题上曾与朱熹进行过长期辩论,其学说后由明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近有中华书局1981年所出点校本,题为《陆九渊集》。
  推荐者:胡适(I)
 
  ◎政论代表作《龙川文集》
  陈亮撰。别集名。三十卷,另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朱文公经济文衡》等二卷。作者陈亮(1143-1194)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光宗策进士,擢第一。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嫉而屡次入狱。《龙川文集》分为书疏、中兴论、问答、酌古论等若干部分,其成就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集中所收诸篇,以《上孝宗书》、《中兴论》与朱熹辩论“王霸”的书信等较为重要。作者在思想和政治见解上皆与朱熹相左,否认有所谓离开事物而存在的道,认为物质是本原的;赞成变法,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但反对不利于富民商贾的措施。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被誉为“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宋史》)。其词作与辛弃疾风格相近,感情激越,雄强豪放,表现了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其中以《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等最为著名。有清胡凤丹辑刻《金华丛书》本;另有《四部备要》、《四库全书》本及中华书局版《陈亮集》等。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永嘉学派代表作《水心文集》
  叶适撰。又名《水心先生文集》。别集名。共二十九卷,凡文二十六卷,诗三卷。明正统间黎谅编集。作者叶适(1150-1223)是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水心村,故自号水心居士。淳熙进士,曾任工部侍郎、沿江制置使等职。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后因韩侂胄事削职回乡。除此书外,还撰有《习学记言》等著作。《水心文集》一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文学造诣。在哲学方面,作者认为五行和八卦等各种物质,是构成自然界的主要物质形态,世界万物都是由矛盾两方面所构成,即所谓“一物为两”。辨别认识的真假,应以客观对象为依据。提倡功利,重视理财政策,反对程朱理学空谈心性。政治上则锐志改革,要求奋战。在文学上,则主张“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其散文议论风发,才气奔逸,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宗”。其政论多以经史为内容,分析缜密,论述条贯,详于辩理。碑版之作率直厚重,独运杼轴。诗则清俊含蓄,工于造境。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近有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叶适集》三册。
  推荐者:胡适(I)
 
  ◎心学语录的《传习录》
  王守仁撰。古代哲学名著。分上,中、下三卷。刊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作者王守仁(1472-1528)是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字伯安,别称姚江,因曾筑室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功封新建伯,卒谥文成。是陆(九渊)王学派的集大成者。除此书外,还撰有《大学问》等,后人辑有《阳明全书》。《传习录》一书主要内容包括王守仁平时讲学和解答弟子的语录,以及一些论学书信等,由其门人徐爱、钱德洪等辑录而成。书中重点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学主张,并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指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全书包括了王守仁哲学思想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王氏心学的基本材科。其单行本有清道光间活字印《学海类编》本(一卷),光绪间国学保存会排印《国粹丛书》本(五卷)及1936年安东宏道书局排印本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
 
  ◎集心学大成的《阳明全书》
  王守仁撰。亦称《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集》等。是王守仁著述的汇集。共三十八卷。刊于明隆庆六年(1572)。作者王守仁,见本书“传习录”条介绍。此书第一至三卷为《传习录》,也见本书专条介绍。四至三十一卷为《文录》(五卷)、《别录》(十卷)、《外集》(六卷)、《续编》(六卷),包括奏疏、公文、序记、信札,杂著等各项诗文,由其门人钱德洪辑。三十二至三十八卷为《附录》,包括《年谱》和《世德记》,由其门人钱德洪、王畿辑。王守仁不重著书注经,集中所收多为哲学和论学之作。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传习录》及《大学问》(见《全书·续编》)中。他继承了宋代陆九渊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提出了“心即理”、无心外之事、心外之理的说法,主张“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而在另一方面,则以“致良知”来取代“天理”,客观上强调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提高了人的价值和地位。其次,在认识论上,则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就是行,主张笃行的实践主义。另外,在《阳明全书》中,还有不少有关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论述,其中所载诗作也颇有特色,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其版本主要有《四部丛刊》本及《四部备要》本。
  推荐者:胡适(I、II)、汪辟疆
  以日常生活论“道”的
 
  ◎《王心斋先生遗集》
  王艮撰。哲学著作。作者王艮(1483-1541)是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曾为小商贩,后师事王守仁,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一生未仕,以讲学终生。《王心斋先生遗集》一书,汇集了作者的主要哲学著作《格物要旨》、《勉仁方》等及《语录》、《年谱》,内容旨在阐发“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肯定“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主张从日常生活中贯彻封建伦理道德。以“安身立本”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追求“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社会理想,主张推行仁政。经济上主张“务本而节用”,去天下虚縻无益之费。重视教育,认为“人之天分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其思想发挥王守仁的学说,并推向下层,使王学“风行天下”。明万历年间,有王之恒(王艮孙)所刻《心斋王先生全集》;后有袁承业又据原刻本重新编校,并增入一庵、东厓两集成此书,有1910年铅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
 
  ◎纵横恢诡的《胡子衡齐》
  胡直撰。哲学著作。凡八卷。作者胡直(1517-1585)是明代学者。字正甫,号庐山,泰和(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为王守仁再传弟子。《胡子衡齐》一书,乃是胡氏与其门人讲学之语的汇编。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此书分九篇,而每篇又分上下。所谓“衡齐”,即凡谈理者,当皆以此书为准之意。书中所言,旨在疏通王(守仁)学,但与王守仁亦有差别,如王学认为“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而胡氏则认为“理在心,不在天地万物”,指出天地万物为无理。此书文章纵横恢诡,颇有特色,被汪辟疆称之为“明代哲学中有系统有精彩之书”。《豫章丛书》中有单行本。《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有节选。
  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
 
  ◎第一个贬孔子的人写的《焚书·续焚书》
  李贽撰。哲学著作。《焚书》也称《李氏焚书》,六卷,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间;《续焚书》五卷,二书均由李贽门人汪本钶辑刊。作者李贽(1527-1602)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曾任云南姚安知府。除此二书外,还著有《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李温陵集》等,评点过《水浒传》等小说戏曲。《焚书》一书,包括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四部分。其自序称:“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书中公开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经典。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者,真心也”。指出道学家出言、行事、作文都属虚假,“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因其失去“童心”,“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抨击道学家所读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等,“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非万世之至论。揭露空谈“天理”的虚伪学者,指出其稍学奸诈者,又搀入“良知”讲席,以阴博高官。针对儒家的“君子之治”,提出所谓“至人之治”,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主张发展个性才能,不过分受封建名教和政治束缚。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天理人欲并无区别。反对“理”或“太极”说,提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续焚书》则指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还表示不怕当权者的残酷迫害,“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书刊后曾被焚毁。然愈焚而传之愈广。有中华书局1964年分出的校点单行本及1974年所出的合编本。
  推荐者:蔡尚思(I、II)
 
  ◎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
  顾炎武撰。笔记名。初刊本仅八卷,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康熙三十四年(1695),潘耒求得手稿,刻成流行本三十二卷。作者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慵,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曾参与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山,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学问淹博,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除此书外,还撰有《亭林诗文集》(见本书专条介绍)、《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日知录》一书,是作者积三十年读书心得,以随笔形式,分条目整理而成,堪称其一生著述之代表作。全书大体按经义、政事、财赋、世风、礼治、科举、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列目。每论一事,总是贯穿经史,参验亲身见闻,穷极根底,考证得失,为后世学者所推重。书中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包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如强调民族节气、文章必须有益于天下等,都能切中时弊。书中错误之处,曾由阎若璩等订正。有《国学基本丛书》本,附载《日知录之余》四卷。清黄汝成有《日知录集释》,附刊误二卷。近人黄侃有《日知录校记》,可参阅。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
 
  ◎主张法治的《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撰。古代政治思想名著。一卷,有《原君》、《原臣》、《原法》等二十一篇。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作者黄宗羲(1610-1695)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梨洲,世称梨洲先生;因其故乡名南雷里,亦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青年时代曾参加反对明末阉党的斗争。中年则纠合同志抗清。晚年不受清廷征召,专门从事著述。除此书外,还编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文海》六百卷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同被列为“清初三大儒”。《明夷待访录》中的“明夷”是《周易》卦名,其意是指太阳落入地中,而比喻贤人遭贬;“待访”则是等待圣明之君前来造访之意。书中侧重论述政治制度,揭露君主专制和宦官专权的毒害,宣扬民主思想。认为那些无德之君,不当居于高位,而君主与臣子都当为民办事。万民是“主”,而君是“客”。指出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已成为天下之“大害”。他们“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同时,书中还主张实行法治,主张用法治牵制人治。另外,对于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提出工商皆本,主张平均土地,强调扩大学校职权,设想实行征兵服役制度等。总之,此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个重要方面,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般市民的要求。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清乾隆间曾列为禁书。而清末维新运动时则被翻印秘密流传,对促进维新思想影响很大。有《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年排印本及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II)
 
  ◎反对程朱“天理”的《思问录》
  王夫之撰。哲学名著。共二卷,分内外篇。作者王夫之(1619-1692)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下,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亡,曾举兵阻击清兵。后隐伏深山,研究、著述近四十年。除此书外,还撰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老子衍》、《庄子通》等。《思问录》第一卷内篇以探讨哲学问题为主。提出“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等论点,肯定外界事物如“色”、“声”等的存在,并不受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认为“天者器,人者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矣”,“器”与“道”是不能分离的。对“动”、“静”原理有所发挥,认为“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批判了“废然无动而静”的说法。第二卷外篇则涉及了许多科学问题,包括阴阳、五行、历数、医学等,肯定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进化的,并对宋明理学和佛教作了批判。收入《船山遗书》。版本主要有清光绪间刻《王船山先生四种》本,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所出王伯祥点校《思问录·俟解》合刊本及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思问录·俟解》合刊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
 
  ◎阐发张载学说的《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撰。哲学著作。共九卷,卷首有附录《序论》和《宋史·张载传》。作者王夫之,见本书“思问录”条介绍。张子即张载,北宋哲学家;《正蒙》乃张载之哲学代表作。王夫之十分推崇“张氏之学”,故通过为《正蒙》作注,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并批判了佛老和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在宇宙观上,明确提出宇宙是物质元气构成的实体,元气不灭。以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聚而成形,散而归于太虚”。在认识论上,指明离开客观不会有认识,“人所未见未闻者不能生其心”。坚持感觉器官是思想来源,即“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强调阴阳二气对立统一,“阴阳异撰,而其絪缊于太虚之中”,“独阴不成,孤阳不生”。但认为对立双方最终只有“和”才能解决矛盾,表明作者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之不彻底。收入《船山遗书》。有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章锡琛点校本,1959年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1975年北京中华书局重校排印本等。
  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
 
  ◎论证行知的《读四书大全说》
  王夫之撰。哲学名著。共十卷。作于清康熙四年(1655)。著者王夫之,见本书“思问录”条介绍。《四书大全》是明永乐年间由胡广等人奉钦命编纂而成。王夫之在这里以读书札记形式,按照“四书”原来的篇章次序,借用其中某些命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批判宋明理学。如论证“致知、格物亦有行”,批判了理学家的“知先于行”的
  说法;强调“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论语》),驳斥了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认为“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孟子》),反对程朱的“理能生气”的观点;提出“理当然而然,则成乎势矣”(《孟子》)的历史进化观点,否定理学家宣扬三代以前是“天理流行”之“盛世”的复古历史观,但某些观点尚未摆脱理学的影响。收入《船山遗书》。1975年中华书局曾以金陵刻本为底本,点校出版单行本。
  推荐者:蔡尚思(II)
 
  ◎抨击理学的《四存编》
  颜元撰。哲学著作。十一卷。分《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四编。作者颜元(1635-1704)是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颜李(塨)学派的创始者。一生甘贫乐学,“不交时贵”。是明清之际学者中抨击理学、心学最猛烈者。除此书外,还著有《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四存编》一书,据作者弟子李塨云:“《存性》、《存学》皆悟圣学后著,独《存治》在前,乃壮岁守宋儒时所作也。”(《存治编·书后》)《存人编》以浅近的文字揭露佛教、道教和伪道门的危害,劝人不要迷信。作者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存性》、《存学》两编里,如注重“实学”、“实事”,反对静坐诵读和空谈性命之学等。另外,其反对程朱理学也以此两编发挥得较为透彻。《存学编》的二、三、四卷还抄录了程朱语录,逐条加以驳斥。清光绪初年收入《颜李遗书》,1923年编入《颜李丛书》,195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标点本。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清代皖派汉学的代表作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撰。哲学著作。共三卷。作者戴震(1723-1777)是清代思想家、学者。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特召之为纂修官。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知识淹博,对天文、地理、算学、声韵、训诂均有精深研究。对当时极盛的考据学有杰出贡献,是皖派汉学的代表人物。除此书外,还撰有《原善》、《原象》、《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戴震集》。《孟子字义疏证》一书的前身是《绪言》及《孟子私淑录》。作者自称:“仆生平著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与段玉裁书》)此书从考据训诂阐发《孟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如“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并全面地论述了作者本人关于“理”和“欲”,关于“人性”,关于“道”和“气”等中国古代思想史最基本问题的看法,特别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剖析极微,抨击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指出“绝人欲”也就是“绝天理”,表现出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除收入《戴氏遗书》外,另有清光绪间《端溪丛书》本等,1961年中华书局曾校点出版单行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蔡尚思(I)
 
  ◎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别集名。曾国藩撰。一百六十七卷。李翰章辑。刊行于清光绪二年(1876)。作者曾国藩(1811-1872)是清政治家。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为穆彰阿的门生,从倭仁等讲习程朱理学。曾任翰林院庶士,吏部侍郎等职,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全集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包括奏稿、书札、批牍、十八家诗钞(见本书专条介绍),经史百家杂钞(见本书专条介绍)、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诗集、文集、杂著、求阙斋读书录、求阙斋日记类钞、孟子要略、家书、年谱(黎庶昌辑)等。该集内容庞富、思想深邃。奏稿与家书等数十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包括有编练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掘发天王洪秀全尸体的情况,以及曾国藩一生重大政治活动,充分真实地反映了清末官场的腐朽没落,是研究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湘军和曾国藩其人的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在政治上强调重农重战的方针,提出发展耕织,奖励军功,认为百姓只有归心于农才是“治国之要”。在文章上,讲求骈散结合的创作形式,不仅讲求义理、气势,而且讲求音调,强调考据、义理、词章,认为三者缺一不可。其散文风格汪洋恣肆,说理、叙事、言情之作,均写得生气流动,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浩透辟而见其特点。特别是他的《养晦堂记》一篇,阐发深刻,提出了这样一条人生哲理: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有生前一时之荣,往往不一定有没世的永恒之名;有没世的永恒之名,又往往不一定有生前的一时之荣。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同时还提出:曾以为贾谊“明于利害”,陆贽“明于义理”,苏轼则“明于人情”。而“吾辈陈立之道,纵不能兼明此三者,亦须一二端明达深透,庶无格格不吐之态”。这反映了他的思想观点。湖南岳麓书社从1988年开始出版新版《曾国藩全集》。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
 
  ◎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仁学》
  谭嗣同撰。哲学著作。二卷。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作者谭嗣同(1865-1898)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维新运动激进派。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年轻时曾漫游十年,行程八万。结交江湖,并钻研王夫之、黄宗羲著作,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曾办《湘报》并任主笔,宣传维新。后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害。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仁学》一书,为作者哲学代表作。书首有《界说》二十七条,为全书纲领。卷上提出“以太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的“以太”构成,“以太”本身不生不灭。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有“聚散”,没有“生灭”;肯定物质存在的永恒性。强调“以太”的不断运动,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用“以太”释“仁”,认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卷下通过“变易”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纲常伦理。有中华书局新出排印本。
  推荐者:蔡尚思(I)
 
  ◎康有为鼓吹变法的《大同书》
  康有为撰。政治思想著作。共分十部。书成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作者康有为(1858-1927)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后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并办报鼓吹变法理论。1897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遂被慈禧太后镇压而失败。除此书外,还撰有《新学伪经考》、《戊戌奏稿》、《礼运注》、《中庸注》、《康南海先生诗集》等。《大同书》一书,是作者糅合孔子三世、大同说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理想而撰。书中依据《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小康”、“大同”说,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作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即大同世),提出实现太平世必须去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人类方能得到自由、平等、和平、民主。为其变法奠定理论基础。另外,书中还抨击了封建专制与封建纲常伦理,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贫困、落后、野蛮和愚昧现象。1913年在《不忍》杂志分甲、乙两部发表,1935年经弟子钱定安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近有1956年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推荐者:梁启超(I)、蔡尚思(I)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史
 
  ◎专著《明儒学案》
  黄宗羲撰。共六十二卷。作者黄宗羲,见本书“明夷待访录”条介绍。《明儒学案》一书,采集明代学者文集、语录,叙述明代学者二百余人。全书共立学案十九。分三个时期、四个部分,以分析各派。初期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白沙(陈献章)为主;中期以姚江(王守仁)为主;末期以东林(顾宪成等)、蕺山(刘宗周)为主。其中,作者尤推崇姚江学派的大师王守仁,并以他为明代学术之“大宗”。而从资料篇幅上,则又更详于记叙作者的老师刘宗周的《蕺山学案》。另外,此书在中期与末期之间,还另立有《诸儒学案》,以收各学派以外的一些不著名学者。并在每学派之前,写有小序一篇和各学者的小传,对学者生平经历、著作思想及学术传承作扼要介绍。然后是学者著作或语录选辑,间有作者己见。为研究或了解明代学术思想史必读之书籍。清乾隆间慈溪郑性刻本为各本所祖。后有《四部备要》、《四朝学案》、《国学基本丛书》等本。近有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点校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屈万里
  系统总结学术思想的
 
  ◎《宋元学案》
  黄宗羲等撰。古代学术史名著。共一百卷。此书为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仍用其例而撰,但仅成十七卷而卒。后其子百家继之,也未成而卒。全祖望又以十年之力增补,稿成而死。前后共历时一百六十三年之久。主要作者黄宗羲,见本书“明夷待访录”条介绍;全祖望,见本书“鲒埼亭集”条介绍。《宋元学案》一书,系将宋元两代学术思想按不同派别加以系统总结,共立学案九十一。其中,尤以宋儒为主。而前人以为更以《象山(陆九渊)学案》最精善,横渠(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兄弟)、龙川(陈亮)、水心(叶适)等学案次之。此书在编纂体例上较《明儒学案》为优,例如:不定一尊,对各派各家一视同仁,不持偏见;充分发挥表的作用,每一学案之前先立一表,备举师友弟子,以明其学派渊源及传授关系。每一学案均立小传,叙述学者生平事迹及学术宗旨。有的小传较《宋史》为详,有的为《宋史》所无,故可补其不足。对案主的学术论著,都一一注明出处,为研究提供方便。小传之后,另有附录,载其遗闻轶事,特别是当时人和后人的评论,长短得失,备录无遗,供读者自行判断。清道光年间何绍基首刊此书于北京。后以《四部备要》本、《四朝学案》本、《国学基本丛书》本通行。近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点校本。另,王梓材、冯云濛撰有《宋元学案补遗》,收于《四明丛书》中。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汪辟疆、屈万里
 
  ◎古代年谱名著《朱子年谱》
  王懋竑撰。共四卷,另有《考异》四卷,《附录》二卷。作者王懋竑(1668-1741)是清代学者。字予中,号白田,江苏宝应人。康熙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除此书外,还著有《读书记疑》、《白田草堂存稿》等。《朱子年谱》是作者竭二十余年之力,四易其稿而成。作者精于考订,尤于朱熹著述,用功至深。因有感于为朱熹作年谱者虽多,但大多详略失当,故参照李默、洪璟诸本,并取朱子文集、语类以及著述纂辑之书,细心考订,融会钩稽,成此新谱,而为后世学界所重。另外,又备列其去取之故,为《考异》;采摘其论学之辞,为《附录》。此书详于学问而略于政事,于朱熹著述一一叙其年月,为研究朱熹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有清乾隆间宝应王氏白田草堂原刻本及光绪间武昌书局校刻本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汪辟疆
 
  ◎清代学术史名著《汉学师承记》
  江藩撰。原名《国朝汉学师承记》。凡八卷。撰于嘉庆年间(约1811-1818)。作者江藩(1761-1830)是清代学者。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今江苏扬州)人。监生。除此书外,还撰有《宋学渊源记》、《周易述补》、《隶经文》、《炳烛室杂文》等。《汉学师承记》一书,是用纪传体例记述清嘉庆前以考据著名的汉学学者的生平、学业、主要学说、著述、师承关系等情况。其特点是重吴派(以惠栋为代表)而轻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故吴派列于前,而皖派则殿后。全书取材丰富,资料充实,在一些传文中,作者还载录了自己的见闻和评论,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然有时也不免夹杂出个人的门户私见,曾遭龚自珍、方东澍等人的批评。此书对于今人来说,仍可供研究清代前期学术思想史时参考。特别是书后附有《经师经义目录》,分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尔雅、乐八类,每类先概述经书传受,再列清人的纯考据著作,抨击不纯的考据著作,颇有可取之处。有1936年世界书局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钟哲整理标点本及1983年上海书店所出影印本等。
  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
 
  ◎评价理学的《宋学渊源记》
  江藩撰。原名《国朝宋学渊源记》。清学术史名著。凡三卷。北学、南学、附记各一卷。作者江藩,见本书“汉学师承记”条介绍。《宋学渊源记》一书,与《汉学师承记》一样,皆将经学分为汉学、宋学二派,用意在扬汉抑宋。所收宋学(即理学)人物,多不见史乘,卷上记孙奇逢等十人,卷下记韩孔当等二十一人,附记八人,所记皆甚简略。书中认为宋学学者中南北学者各有特点,北方学者“质直好义,身体力行”,是“笃信志道之士”;而南方学者则“习尚浮夸,好腾口说”,甚至“流于释,老”。这些评论,以及书中把援儒入佛的学者贬入《附记》的作法正表明了作者对宋学的总的评价。此书对于研究清代前期学术思想史有一定价值,但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汉学师承记》相比,就略逊一筹了。有《粤雅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及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等。
  推荐者:汪辟疆
 
  ◎清代经学著作《经学历史》
  皮锡瑞撰。十卷。作者皮锡瑞(1850-1908)是清代经学家。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因宗仰西汉传今文《尚书》的伏生(一作伏胜),题所居曰“师伏堂”,世称“师伏先生”。早年颇有经世之志。应试失败后专心讲学著述。后赞成戊戌变法,被革去举人头衔。曾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除此书外,还撰有《经学通论》、《今文尚书考证》、《王制笺》等,收入《师伏堂丛书》及《皮氏八种》。《经学历史》一书,是作者晚年讲学湖南时的经学课本,也是一本著名的经学入门书。全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将经学的发展史分为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和复盛十个时代,分别加以分析介绍。可供初学者了解两千年来经学演变之情况。作者以经今文学者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因而不满于宋学,对经古文学也不表示绝对崇信,而对清考据学的发展则大加赞许,故有一定的门户之见。有清光绪间湖南思贤书局刊本、民国商务印书馆《学生国学丛书》本及《万有文库》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周予同新注释本,最为通行。
  推荐者:汪辟疆、屈万里
 
  ◎阐微举要的《经学通论》
  皮锡瑞撰。又名《五经通论》。清代经学著作。五卷。作者皮锡瑞,见本书“经学历史”条介绍。《经学通论》一书,是作者晚年讲学湖南时的经学课本,亦系其治经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全书共分《易经通论》、《书经通论》、《诗经通论》、《三礼通论》、《春秋通论》五部分,每部分各一卷。此书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以为五经虽大部分是古代已有的篇籍,但经孔子整理后,使其包含了特有的“微言大义”,始成为经。属清代今文经学家的一种主张。对五经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历代考订注疏之得失、学者治学研究的门径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有清光绪间湖南思贤书局刊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并收入《万有文库》及《国学基本丛书》,1954年中华书局据《国学基本丛书》本校正重版。
  推荐者:汪辟疆
 
  ◎佛教禅宗经书《六祖坛经》
  慧能口述。又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法宝坛经》,略称《坛经》。中国佛教禅宗经书名。由释慧能于广东韶州大梵寺口述,弟子法海集录,后人陆续又有增订,汇为一编,尊为经典。慧能(638-713),是唐代高僧,佛家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禅宗的第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西南)。《六祖坛经》一书,为佛教中土著述中唯一称经之作。分成十品:行由、般若、颖向、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宣诏、咐嘱。其说源于大乘诸经,倡导“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朴素禅学。在世界观上,主“真如缘起”说;在解脱论上,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在宗教实践上主“定慧等学”,以“顿悟”为修禅的根本方法,尤为独创之说。为禅宗的基本理论著作及重要典籍。唯书已经后人改订,书中思想已不尽属慧能。版本主要有四种:一、唐释法海集记本,为最古本。二、晚唐(一说北宋初)释慧昕改编本。三、北宋契松改编本。四、元释宗宝改编本,是常见行本,惟品目文字颇有异同。另1944年晋慧大藏刊行有《坛经》四种合编本;日本山田大应有《六祖坛经增注》;近人丁福保有《六祖坛经笺注》;今人郭朋有《坛经校释》(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II)
 
  ◎禅家南宗经典《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教经名。后秦鸩 摩罗什译。一卷。因用金刚比喻智慧有能断烦恼之功用,故名。认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一种能觉知佛教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超人的,只有佛才具有,成佛是大乘修行的全部目的。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实,般若(智慧)的实际在于不著事相(无相),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它的思想精华反映在其最后一首偈颂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流传得很广泛,中国禅家南宗即以此为重要经典。此经有七种汉译本,以鸩 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其他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陈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II)
 
  ◎哲理深刻的《华严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杂华经》。佛教经名。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主要译本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经》本,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经》本,八十卷,三十八品;及唐般若译《四十华严》或《贞元经》本,四十卷。该经的主要内容是宣说“法界缘起”的世界观和“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并用“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理论来加以证明,用“海印三昧”描绘圆融无碍的最高界境——佛。书中表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从相互对立的矛盾物间看出其统一性。另外,书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著名故事,已成为佛教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其注释研究著作主要有唐澄观著《华严经疏抄》、宗性著《华严经义抄》、凝然著《华严经品释》及表圆著《华严文义要诀问答》等。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研究华严宗的《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简称《原人论》。佛教著作。作者宗密(780-841)是唐代僧人。原姓何,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出家后常住陕西终南山草堂寺南圭峰,世称“圭峰大师”。原传禅宗荷泽宗的禅法,后师事澄观,转入华严,但仍盛倡禅教一致的所谓“华严禅”。有“华严宗第五祖”之称。除此书外,还撰有《禅源诸诠集》等。《华严原人论》一书,以探讨“人趣之生起”为主旨,广泛地论述了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和社会贫富贵贱的原因等许多重大问题,并对华严宗从杜顺到法藏的理论传统提出了批评和修正。书中反映了宗密的哲学思想,以气不能说明鬼神的存在为理由,反对儒道两家中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还驳斥佛教内部某些流派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浅薄性,提出一个佛教自浅至深的新的五等划分法以否定法藏在《华严五教章》里的判教分等。用华严宗一多相摄重重无尽的原理来阐释人具有佛性之理。对于研究华严宗有较高参考价值。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
  全称《妙法莲华经》,又称《妙法华经》。佛教经名。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八卷。此书因用“妙法”形容佛所教法的微妙无上,用“莲华”比喻佛教经典的清净洁白而得名。原二十七品,后增为二十八品。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重点弘扬“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归一(指佛乘)”,调和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以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影响很大,流传甚广,被尊为“经中之王”,并成为中国天台宗和日本莲宗信仰和依据的主要经典。同时,此书不但是宗教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色彩浪漫,行文顺畅,词藻优美,而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译本现存的还有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等。注本主要有南朝梁法云著《法华义记》,隋智顗著《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唐窥基著《法华玄赞》等。
  推荐者:胡适(I、II)
 
  ◎阐扬中观学说的《中论》
  全称《中观论》。龙树撰。佛书名。是佛教大乘教里与瑜伽行派对立的中观理论的奠基性著作。作者龙树(约150-250)是古印度著名佛教理论家。此书由其弟子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共有二十七品,据称有五百颂,买际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讲“缘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大乘佛教中观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范畴与命题,表述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创造了印度佛教辩证法的一个高峰,为般若学说的基本理论著作,对于研究佛教理论很有价值。其注释还有印度清辨著,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印度安慧著,宋惟净等译《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隋吉藏著《中论疏》十卷等。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